今早的译文,“Confessions of a UX designer”,UX设计师的忏悔,作者谈到了他在初入UX设计行业时犯过的一些典型错误。
觉得原标题有些言重了,虽是戏言;于是稍作演绎,而且这些问题确实不止发生在新手身上。
原文题图不好,换了一张自己拍的;玉不琢,不成器;倒也切题。
下面进入译文。
去年,我发现了“UX设计”这个魔法般的世界,并决定投身其中。我学习了一些在线课程,通过书本和博客来补充知识,并学习了Sketch、Principle一类工具。不久之后,我开始希望能学以致用,于是试着在一些个人项目中将我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
我进行了用户访谈,创建了用户角色,画了一些草图并创建了原型。一切都还不坏的样子,我很快就完成了多个项目,包括一些概念设计与重设计。
至少我自己觉得事情进展的不错,于是我将这些项目放到了线上,并且很快就从一些资深设计师那里收到反馈。那之后,我开始一点点意识到,我的方案远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名逐渐成熟的设计师,我越发能够看清自己当时犯的一些典型的错误。
对于错误的认知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认清所错之处,思考如何纠正,这是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我将这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各位也能从中有所收获,毕竟我们都希望成为更好的设计师。
我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了解用户
“共情”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关键。回头看,我当时并没有对目标用户有着足够实际的认知。虽然我的那些项目都启动于用户访谈或问卷调研,但我本该花更多时间去建立共情,而不是急着向前推进。
缺乏足够坚实的用研基础,我便无法构建清晰的用户角色与用户旅程,因此实际设计阶段当中的很多决策都是基于假设,缺少研究依据。
我太快地进入了单一方向的探索
结束了前期研究并进入概念探索阶段后,我开始快速构思设计方案;但我几乎完全聚焦于当时的第一个设想,并一路走了下去,仅仅因为那个概念方向是我自己最喜欢的。
我本该在初期探索更多的方案,并从中选择最优的那个进行深挖。对于最具潜力的方案,我也应该首先通过用研结论或用户反馈进行快速验证,而不是立刻着手设计。
日后,我才慢慢懂得让每一个设计决策都有验证依据作为后盾。
我将太多精力放在了视觉表现层
和上一个错误类似,我过早地进入了视觉表现层面的探索,并在其中花费了太多时间。在打开Sketch去尝试字体与配色方案之前,我甚至没有对产品的信息架构及功能逻辑进行必要的梳理。
那时,我刚刚学会使用Sketch与Principle;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创建出漂亮的UI与动效,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视觉设计能力。对于优秀的产品而言,漂亮的外观固然是重要的组成要素,但我确实太早地将太多精力消耗在了这里。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对自己提出了挑战 – 在更多的时间里通过纸和笔绘制草图,直到想法成熟之前,尽可能不去触碰Sketch。对于线框稿,我也要求自己聚焦于功能性与可用性的探索,避免过高的保真度。
我无意否认视觉表现层的重要性,但它绝非我们在产品设计的中前期所该聚焦的。
我的学习目标过于分散
我在那些个人项目当中扮演的角色过多,包括用研、UI设计、信息架构设计等等。当然,那时我希望充分展示各方面的能力,在任何一个角色上都做到最佳。
如今,我同样认为具备全流程跟进能力对于UX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但不可否认,对于新人而言这个目标太大了;回头看来,那时我在每个方面所能做到的仅仅是蜻蜓点水而已。
在入门阶段,我更应该选择一个特定的领域去深入探索和实践,譬如聚焦在用研方面深度学习研究策略,或是在原型设计和可用性测试方面进行更多训练。
我认为“完美的最终方案”就是一切
那时,我认为“完美的最终方案”是最为重要的事,而通往这个终点的整个历程仅是某种需要一步步贯彻的手段而已。
后来我渐渐明白,优质的解决方案固然是最理想的产出,但除非你在设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付出心血,否则任何最终方案都只是空中楼阁。对于某个具有潜力的解决方案,你可能非常了解它的运作方式,但也只有在每个阶段都深入钻研,它才可能成为能够解决真实问题的实际产品。
“产品设计”不仅在于最终的产出,同时更在于设计流程当中那些符合方法与逻辑的每一个步骤;好的设计师不仅要给出解决方案,同时更要能对方案背后的思路与决策进行诠释。
小结
我仍在设计之路上前进着,为了创造出更优的产品体验而锻铸着自己;我也期待着从更多错误当中学到更多东西。希望各位能从本文当中获得些许收获。
封面作者:
原文地址:medium
译文地址:Be For Web
作者:Julie Zhuo
译者:C721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