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学院的研究方向
◆中山大学数字媒体研究中心
这个是2012年的时候,我在中山大学我们实验室那个时候叫做数字媒体研究中心。
当时其实机缘很凑巧,因为我因为行政关系挂在设计学院,里面还有一部分传媒。所以我们把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放在一起做一些事情,当时是学科交叉联合培养的。这个图是我们当年的PPT里面那个时候的方向,包括品牌策略、交互设计、信息服务设计、交互技术,几个词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
◆ 同济大学的智能交通方向
我到了同济大学之后,同济大学在智能交通汽车是比较强,我做了5、6年现在已经有了一点结果。
我说一下下面的方向:
①我们是研究人,车里面我们是研究驾驶员。
②我们一定有一个人机交互,来这里做报告我们肯定是见面和交互设计。
③我们的汽车是一个仓,不仅是我们现在很多的屏幕,甚至包括我们的车窗和侧窗以及我们的语音对讲和手势。
现在,我们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和一个手机一个互联网网页交互,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比如我们多屏,一个车里面我们多种交互手段,那么我们的信息一定会冗余。这个时候我们带来了很多分布式认知的问题,包括认知测量的问题。这些都是超出我们做设计里面的评估问题,另外还有智能表面以及上面做报告里面的风格还有品牌以及UI这些问题。
02用户体验设计与交互设计
◆ 用户体验设计
这个图片叫做用户体验设计。是百度百科里面的概念,我们关注的是用户体验设计不关心用户为中心设计。
以前艺术家创造的产品就可以保证美观性和艺术性,但是设计里面不关心用户,好不好做出来再说。
我们把这个思维引入我们的设计流程,我们在获取用户需求和原型设计以及深度设计和评测,整个的过程我们把用户拉进来,这个时候我们叫做用户中心设计。
我是用一种同理心,把我们的设计师的站位往后退了一步。我们是在我们的客户角度看客户到底要什么,这个是用户中心设计。
问题是我们到现在讲这个概念是不是还是非常的对,是不是有一些新的思维?这个是我想和大家交流的。
◆ 交互设计
什么是交互设计?我以前给研究生出考题我经常出这个题目,就是定义一下什么是交互设计。
核心就是四个单词:
①第一个是我们的用户,
②第二个是我们的系统或者电子装备或者一个服务系统,
③第三个是环境,
④第四个是研究交互。
整个交互设计就是这么说的,我们是研究特定领域特定场合特定时刻条件下,用户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交互问题,我们怎么设计一个带有情感和流畅的系统使人和计算机交互。
这个是交互设计的定义,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中间。
这个问题研究深刻一点,计算机里面我们比如去食堂刷卡,这个卡只要你放到特定的领域被感知到,我们的机器才会叫一下,这个卡不做任何的事情,但是上面有一个标记。
我的设备多一点,比如手机可以自动调节亮度。如果我们这个设备是带有智能化的,智能性越来越强,设备的角度上智能性是逐步加强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一个不带有智能功能和IC卡的设计等同看待。
用户的角度来讲,一个比较简单的分法是对特定领域特定场合的计算机的熟悉程度。我们做用户测试的时候,对一个生手和一个领域专家做测试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的用户是普通的和深度的用户,那么用户的层次和用户对交互本质上的要求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说这两个维度我们画一下就发现新的边界和交界,这个是我们具体看哪个位置上做的。
◆新手用户与专家用户的对比
我们的用户是新手用户,比如我奶奶,我的计算机很智能化,我们的老奶奶和机器人怎么互动完成她要的目的,如果我这个专家用户非常的专业,他知道所有要做的事情,所以他不需要你太智能,他需要自主性。这块对于交互的定义我们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会产生很多的设计位置。随着用户的变化和设备本身的智能化,两头延伸出来的交界的地方都是不一样的。
03从汽车谈设计
◆车的DNA
从车来讲的话,大概10多年以前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除了在Power上做的增强,没有大的变化。我们的车100多年的动力和安全性强了,其他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我们现在智能汽车越来越不一样,实际上我们都是传统的方法在做车,这个车的底盘都没有变,但是造型变了。
但是更多的我们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做,这个是一辆车周围大多数的功能,现在如果大家做智能汽车领域不深的时候,会被两个领域搞混。一个是自动驾驶,一个是辅助驾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们现在更多的东西是辅助驾驶上,而且我们的车在大量的加我们的辅助驾驶功能。
现在的工程师们这个问题上不断的造新的概念,不同的芯片不同的传感器不同的雷达不同的组合方式造出来下面不同的智能系统。每一样系统都意味着你的报价会加几百块钱,加着加着每一个车可以加到20几项功能,这个不是全部的清单。
车企的话快40多项,这个问题就来了,这个绝对不是我们的用户思维。我们老百姓绝对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
比如我们汽车里面如果跨线的时候,第一个功能我叫做LDW,叫做车道报警。你偏离了会报警,第二个是纠正功能,还有我们之后的变道辅助,你往左跨线的时候一个一个功能的碰。对于用户永远不知道哪个智能化系统和雷达在起作用,我只知道有报警,所以我要观察一下。
这种思维完全是工程师思维,现在的智能车企对用户体验的渴求以及对人的需要在大大增加,非常像我们功能机转到智能手机的时候的需求,大家做交互设计的话可以思考转行,工资加个30%都是可以的。
◆自动驾驶的五个等级
这个是辅助驾驶的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最够的完全无人驾驶,我们分解成了6个级别,这个级别的区分是在中间的红线上,往左是我们现在车主要在上的功能,往右是我们也在上的功能。
如果我在红线左边,我的眼睛是在道路上,某些时刻手可以松点。
如果我在红线右边,我的眼睛甚至可以不看了,手脚都可以放开。
刚才我们说到的40多个功能一般是从1开始,1.2,1.3,还有1.25。所以说这个问题也相对是比较难,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些工程上的问题是重点。
我拿智能汽车的问题来探讨一下我们刚才说到的Computer,我们先的车越来越智能化,我们的computer不是以前传统的computer。我们的交互设计不是传统的交互设计,我们的用户嵌入到整个的流程这个话还对不对。
这个是我们华人的理论,我特别喜欢这个词。这里说人已经不是传统的人了,计算机也不是传统的计算机了,它带有类人化的判断和思维,两者统一结合起来。所以我说这些不是边界上的东西,已经是融合在一块了。
这个是非常有中国哲学色彩的理论框架。
04人机相容
◆人和机器应该在一起
这个是我网上找的另外一个专家演讲的报告。
我们人和机器应该是在一起,人应该有同理心,包括人在道义上的判断,车是不具备的。比如我们人的插队和机器的插队绝对不一样,我们定好了规则,机器就会精准遵守。所以这个是两个交织的关系,这个思维我们训练他做交互设计的的时候可能会打破一些思维,我还是界面画原型的方式其实不太对了,很多时候我们对应的一个智能体,我们不知道下一步智能体出的界面。
大家思考一下,所以我们往下不管是我们的设计人的这里还是机器这里我们应该同时想想人和机器,想想人怎么像机器,机器怎么像人,之后我们把协同性做好。
◆简单的几个例子
这里我们说几个例子,某个方向和我们的项目有一点关系。
比如车载机器人特别像人,它知道你车的位置,我们的车要比你的眼睛利落很多,也了解周围的环境,仓里面我手摸体温为着电脑会自动调节。
而且我们现在人和计算机的交互来讲,计算机这里还可以产生大量的数据,背后有大量的服务以及大量的数据资源,这些都不是人简单的对界面就可以操作的。
我们自己整个的框架从单一设备到每一个设备的交互性都是美学来度量。之后把设备统一起来一直到人和社会都是协作起来。
05后记
做任何事的时候,
都不只能考虑到单一个体,
那是对人类群体性的否定。
思考不同角度,
先找到千万条路,
再找最准的那一条,
才算是一次真正的探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