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我们周围,无数次发生着位置的迁徙,看似简单的位移背后,蕴含着哪些更深层的用户细节?很荣幸本期U享会邀请到前百度地图出行方向设计负责人朱鹤群。百度地图一直致力于刻画真实的世界,朱老师将深入浅出的分享人们在真实世界出行中的真实动因,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出行本质。
朱鹤群
前百度地图出行方向设计负责人
前百度安全用户产品设计负责人
前阿里淘地图设计负责人
前阿里巴巴B2B卖家发展部设计负责人
刻画真实的世界
作为地图,精准是最为必要的。那么问题来了,地图作为工具产品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
对于出行而言无非解决三个问题:我在哪?我要去哪?怎么去?即完成由A点到B点的位移,但用户行为的背后我们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要在双11的时候去打折的百货商店?
「 深挖用户的价值核心,地图位移的背后是对服务的需要 」
由此,对从A到B的流程细节进行优化,过程中有多种交通工具可供选择,如公交、地铁、共享单车、出租车等,甚至可以步行;各路段又有可能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比如交通事故、恶略天气、拥堵等。然后用户基于出行三要素进行决策,即时间、费用、舒适度,从而判断选择哪条路线。
在地图满足基础服务的背后,本来选择简单的交通工具就可以,但后来发展衍生出多而杂的服务。比如用户搜索某一个地点并不是想去到那里,而是想吃海底捞,海底捞可能附近就有,这里地点便不再重要,就近便为用户解决了问题。
为更好的满足用户多而杂的需求,深挖“人与城市”内在的联系,还原复杂的世界,地图3.0应运产生多种服务:
● 4K地图
对于路况的复杂程度,更为丰富且精准的呈现。比如过街天桥、单向路、人行道、高速出口等在地图上都有精准标记。例如对于打车而言,很多时候乘客和司机的位置很近,但总会浪费很长时间确认彼此的具体位置,这里系统会推荐明确的站点位置,司机易于停车,根据大数据附近的人都会选择这个站点能更快上车,从而用户可优先选择此位置叫车。
● 3D地图
例如重庆这种有着特殊地理环境的城市,为更真实的勾勒物理环境,3D地图有纵深的高度,有助于帮助用户更精准的了解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
● 聚合多元化的服务信息
挖掘用户搜索地址背后真实需求的同时,我们发现对于搜索的这个地址即POI(Place of interest)周围的楼盘、交通等信息提示也是必不可少的,用户很大程度上在考虑这附近是否有适合入住的房源,上班交通是否方便。POI详情页即信息聚合的载体,POI点周围的各种服务应有尽有。
● AOI 场景化地图
AOI(Area of interest)是基于情境的拓展体验服务。区块面的服务可以更智能了解用户当前的状况,提供打包整合的体验服务。例如当找一个厕所时,同侧路的权重会加大,会优先推荐同一侧马路的厕所,此时不只是距离优先,而是基于区块面提供服务。
混合的出行模式
出行决策的三要素时间、费用、舒适度,在混合出行模式下对人性化权重中的加权及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里需要重新挖掘用户发生位移这件事情背后的目的是什么?首先要明确,在交通方式选择上出行可以分为多种:驾车( 长途/短途)、市内公交(地铁、巴士)、跨城公交(飞机、火车、轮船)、骑行(专业/普通)以及步行。
用户真实出行是拓扑结构
而实际的交通方式是比较复杂的、混杂型的,不是特定的步行、专车、共享单车或是出租。很有可能用户开车到朝阳公园,然后骑行五公里,再气喘吁吁的开车回去,只为更有品质的生活。
用户背后真正的需求不只是解决从A到B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工具;是基于大数据,根据不同维度权重配比,帮助用户决策选择,同时描绘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在当前场景下给出用户最优的解决方案。那么我们对于尽可能的演绎用户真实的行为路径,都做了哪些?
● 实时公交
基于舒适度的维度,提供公交实时的到站服务,缓解用户等待焦虑感的同时方便用户查看行程变化快速做决策。
● 短途
对于行程的最后1公里采用AR步导的形式,方便用户查看道路方向进程,而不在被南北东西所困扰。另外,对于1-3km的出行服务,顺应行业变化增设共享单车,乃至电动车充电等服务。
● 长途
对于跨城级别的长途出行,需要给出整合方案。比如一些节假日高峰时段,不要只认定一条路走到黑,是很容易撞南墙的,这里可以给出附近其他城市转站,或改用其他交通的优选方案。同时,对于长途驾车服务,则会衍生途经市、途经路等相关配套服务。例如途经下雨的城市可以提前避开,开到相应城市的限行情况提前提醒等,都是地图能帮助提供的服务。
权衡出行的变量
我们通常习惯将事物的变量称为X因素,对于地图而言影响人们出行的X因素也有很多:
● 环境天气变量
积水地图:生活在北京的群众一定不陌生,遇到暴雨雷电等天气就可以把家里的船开出来啦,城市内积水严重造成交通瘫痪。这时积水地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驾车用户的困扰, 用户可以很明确的避开积水路段,将车停在安全区域避免被泡。
雾霾地图:雾霾严重的城区可以打车开车,在雾霾少的地方则可以选用更为健康的出行方式。
● 突发事件变量
路况预测:比如行经路段3千米外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严重的拥堵,系统可根据大数据计算此路段平均处理拥堵事故的效率,从而给出不同时间点下路况的预测,用户可以明确当自己行至此处时事故是否处理完成,进而决定下一步的行车路线。
其他影响人们出行的变量因素
最后一言以蔽之,所谓刻画真实的用户出行是物理层面对真实世界的精准描绘,以及人性层面对真实人物的深刻洞察和解读,连接两者而给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Q&A
1、对于工具型产品,交互或用研等岗位人员在其中能做哪些事情?
朱老师:工具型产品的核心价值是效率,是一定要去做的。此外要从三个维度着手:第一要采用相关设计方法,如加法减法一致性等原则发挥设计的价值;第二是统一性,可以想象任何一个工具型产品都会有一定的行业标准,不可能做大的变革,要保持统一性;第三点是创意,创意即我们团队或产品的价值,是独特性与竞争力的体现。这里可以参考一个典型的产品模型--卡诺模型,帮助甄别哪些是效率优先的而做选择和判断。
2、工具型的产品需求可能偏简单一些,在挖掘需求上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朱老师:一个单一的工具或目的,对于当前用户的习惯和理解力来说,我们是可以做到极致的,这时需要有打包的服务概念。举个例子,对于话费充值工具,我们可以进行流程优化,二次使用自动录入号码信息方便用户使用,在核心功能做到极致的前提下,类似这种优化一定可以达到极限。这时可以反观充值背后的因素,充值一般是充给自己、父母、女朋友等,同时事件发生会有一定的概率和频次,那么便可在订单管理页面加入再来一单的概念,直接一键解决。
我们对工具本身进行不断挖掘的同时可以对人进行挖掘,也可以换另一条路再去挖掘,配套的周边服务延展等都是行得通的。
最后再次感谢朱老师的精彩分享,期待下期再见~
注:本文中作品经设计师许可发表
感谢U享会的搬运工们:
原文地址:58UXD(公众号)
作者:环铁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