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上海的垃圾分类火了,各种常见的生活垃圾,按照上海“四分类”规则,人们很难正确的分类,“湿垃圾”和“干垃圾”是人们讨论最热的话题,其原因是人们对这两个新名词的认知问题,人民群众面对新名词无疑增加了认知成本,所以上海的垃圾分类没有用户思维!
上海垃圾分类
什么是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简单来讲就是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做产品一般都需要了解用户,例如流程设计中会有,用户访谈调研、可用性测试、AB测试等等环节,这些其实都是在了解用户,为的就是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产品,最终给用户更好的服务体验。
为什么说上海的垃圾分类没有用户思维,因为人们不知道“湿垃圾”“干垃圾”具体怎么区别。
“湿垃圾”“干垃圾”的认知成本把上海人民被快逼疯了,要弄清楚湿干垃圾,对多数人不是件容易事,因为人民群众的词典里根本没有这两个词。
相比北京在这方面做的就比较有用户思维,北京的垃圾分类用了人民群众熟悉的表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这样就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北京这样的垃圾分类提示,不用让人们去学习,站在了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无疑是有用户思维的表现。
如何用用户思维,设计垃圾分类?
用户思维就是做产品中的一项重要技能,下面用做产品的用户思维去设计垃圾分类。
用户访谈调研
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对用户做访谈,收集他们的建议意见,了解他们对湿干垃圾的理解,再结合科学的垃圾分类制定垃圾分类。
做产品最怕的就是闭门造车,如果不去研究你的用户,那么大概率用户不会买账。
同类“产品”分析
上海这个“产品”,完全可以学习其他做的好的城市,例如北京这个“产品”,当同类产品已经把用户习惯培养好了,就尽可能就不要去搞特殊。
做产品如果要去创新就要考虑,面对同类产品的功能点要超越他,还是避开他,而不是盲目的去创新。
可用性测试
当我们做产品时因为自己的这个领域有专业性的思考方式,有时候我们看似一个简单的操作,但对普通用户可能不理解,通常一旦拥有专业性,就很难回到一个小白用户的心智状态,所以需要可用性测试。
上海的垃圾分类,可以找几个社区做试点研究,观察人们对新制定的垃圾分类是怎样的认知,如果行不通就要考虑要不要改变,不改变教育用户的成本有多大(上热搜是好事坏事)等等。
AB测试
AB测试顾名思义就是拿两个东西做比较,上海的垃圾分类还是可以找试点社区做研究,把两个或若干个分类方案给用户,观察他们更容易接受哪一个,这样就能避难产品全面推广时的可行性。
用户思维的本质?
问女孩“吴彦祖跟王思聪你会选择谁”?
女孩回答“这还用问吗?吴彦祖那么帅演戏又好”,但她最后选择了有钱的王思聪。
上面案例,如果只听女孩的表达就会误以为她肯定会选择吴彦祖,而实际上她内心真正的需求是有钱人,也并非是王思聪,所以用户有时候所说所指都并非是她内心真正的需求。
挖掘用户真正的需求就需要用户思维,用户说他想要个馒头,站在用的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要馒头,通过分析、了解、实验得出,原来用户是饿了,所以用户的真正需求是饿了,并非想要一个馒头,这时候给用户一份黄焖鸡会吃的更香。
所以,用户思维的本质是挖掘用户的真正需求。
如何锻炼自己的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并不是人先天具有的,而是慢慢刻意练习得来的,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在生活中,多思考、多观察、善于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还要试着去了解人性,这样就能慢慢培养了自己的这种意识。
习惯用这种意识去思考问题,可能你会对一些事情有更深刻的解读,比如更理解唠叨的父母、细心爱着你的伴侣、默默支持你的朋友。
当然过度的换位思考也是很容易失去自我的。
最后
通过上海的垃圾分类了解了用户思维的重要性,掌握用户思维会让你跟用户不脱离,用户思维不单单用在产品设计中,而且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虽然一直在强调上海的垃圾分类没有用户思维,但很多事情有它的两面性,上海的垃圾分类火了,在我看来并非是一件坏事。
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海让全国人民都重视了垃圾分类这件事。
如果你有收获,请关注“互联网设计帮”,我们还有千人设计群,如需加入,公众号后台回复“1”即可,本期就这么多,骨朵白。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互联网设计帮”,定期分享设计干货
相关文章推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互联网设计帮):上海的垃圾分类,没有用户思维!
评论0